蔡明亮 ----- 找回现实。



我看的第一部蔡明亮导演的电影,是《郊游》。我在电影的开场时就很快地意识到他的电影所拥有的独特风格。《郊游》的开场就是女主角坐在床边梳头发,然后静坐在那儿长达3分钟左右。如果换作是我们平时在马来西亚的电影院中观看的电影,这样的镜头、这样的手法根本无迹可寻。


在刚开始接触蔡明亮的电影的时候,我先感觉到的是沉闷以及不理解。但在把电影继续看下去的时候,我所拥有的沉闷感慢慢转化成了另一个形式,它变成了一种求知感。正是因为我对蔡明亮的电影不了解,我才会把它视为沉闷。



我相信每个导演所拥有的风格、所使用的手法、镜头必定有他们自己的原因、必定有着他们想带出来给观众的一些元素。蔡明亮导演想做的,应该不会是想要把沉闷带给观众。在我把《郊游》看完之后,我意识到了一件事。蔡明亮导演的电影并不是沉闷,只是因为它太真实。如果说他的电影是沉闷的话,那么我们的生活也不是如此吗?

在我向我身边的人提出蔡明亮的电影“非常真实”这个观点的时候,他们很多时候都不是很清楚我在说什么。这个时候,不管他们可不可以从我的角度看见蔡明亮导演的电影,我是这样解释我的观点的:

首先我们来谈大家一般上最先在蔡明亮导演的电影中观察到的元素好了,也就是“慢”。可能是因为马来西亚的电影院所上映的绝大部分都是商业电影,我们在电影院里常常都是处于放空的状态。商业电影绝大部分都使用了许许多多的配乐、视觉效果以及许多非常戏剧性的剧本。这些电影让坐在电影院座位的我们没有必要去运用我们的思考能力,这些电影都是利用着诱导性的元素来让我们感受到它们想要我们感受到的事物。像悲伤的情景会配一些悲伤的歌曲、快乐的时候会配一些轻快的歌曲。可能会有人说“这当然啊,悲伤的时候不配悲伤的歌曲要怎么样啊?”我认为我们这些在商业电影的世界中成长的人之中,许多的人已经因为缺乏运用自己的思考能力,使得他们无法发自内心地去感受。我觉得如果在一些商业电影中,如果一些场景没有运用一些明确且戏剧性的对白,许多的观众在分辨那个场景是该喜还是该忧的时候会感觉到困难。

蔡明亮导演的电影就和这些商业电影不同了。他使用的都是一些比较远的镜头,他不会可以地去特写角色的表情或者配上一些煽情的音乐。他的场景可以是悲伤的、可以是快乐的,但是他都不会刻意地去诱导你该从个什么样的角度来观看他的影片。他使用的都是大量的长镜头。在他近期的作品中,以《郊游》为例子,他几乎都只是在用长镜头。相比起他早期的作品,像《爱情万岁》,《郊游》的每个镜头的时长比《爱情万岁》长很多。我个人认为这是因为胶片年代的制作费用更为昂贵,所以现在在可以使用电子仪器来拍摄的时代,蔡明亮导演便加长了他的镜头的时长。

但是只是“长”和“慢”应该不足以支撑我认为蔡明亮电影很真实的这个观点。我们来看看蔡明亮导演电影中的剧情。如果在看完蔡明亮导演的电影后多花些时间思考,我们可以看到蔡明亮导演的电影主要想要表达的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戏剧化故事。他在他的电影中叙说的是他的角色的日常生活细节,就像个纪录片一样。如果没有人告诉我我在看着的是一部电影,电影中的人是演员,他们是经过一名导演导戏之后再进行表演的话,我真的会觉得电影中的人是现实世界中的平凡人在不自觉地被摄录机拍下一样。
我们太习惯性地去期待我们所看的电影中会有非常吸引人的故事情节,所以在观看《郊游》的时候,我们会因为电影中没有出现明显的高潮点而感觉到沉闷。但是其实蔡明亮导演在拍的就是我们的日常啊,在其他的商业电影里,不说关于美食的电影,我们根本没有什么机会看见电影里的角色们进食。民以食为天,食物是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基本需求。电影是生后的写照,如果电影中的人不进食,电影又如何真实呢?蔡明亮导演的电影也捕捉了许多非常生活化的细节,像呼吸、发呆、如厕等,这些那么平常与自然的事情我们却无法在大部分的商业电影中看见。如果电影把那么多生活化的细节忽略了,又如何真正地作为现实生活的写照呢?

我不是在挖苦没有去捕捉这些生活细节的电影,我只是在叙说我为何认为蔡明亮导演的电影是非常真实的电影。电影被称为第七艺术,本来就是一个有着非常广的创作空间的平台。每个导演都可以拥有自己的风格,写实本来就不是一个电影的标准。但是我个人真的很希望作为观众的我们,不要被我们在电影院所观看的这些电影夺走了我们对生活的敏感度。如果我们抗拒像蔡明亮导演风格的电影,只是一味地观看这些好莱坞式的电影,我们在电影院中获得的只是逃避,很难可以在电影中获取一些比较贴近我们生活的领悟以及了解。

我认为蔡明亮在他的电影中在做的事情就是在电影的世界里还原真实,让电影世界里拥有着现实世界的节奏。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我 们 不 一 样

手段

困在时间里